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人们似乎都成了永不停歇的陀螺,转啊转啊,一刻不得闲。于是乎,一本名为《适当休息的艺术:冬日里的自我疗愈》的书应运而生,仿佛成了拯救众生于水深火热之中的“灵丹妙药”。这书名听着就透着一股子高大上的文艺范儿,仿佛只要翻开它,就能瞬间从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抽身而出,遁入一个冬日暖阳下的世外桃源,享受一场说来就来的惬意疗愈之旅。
书中第一章便是“冬日里,为何要休息”。作者煞有介事地列举了一大堆理由,什么大脑需要充电啦,身体需要缓一缓啦,情绪需要安抚啦……读着读着,我突然就想起了小时候被妈妈逼着午睡的场景。那时候,我明明有大把好玩的等着去探索,可妈妈却非得让我躺在那张软绵绵的小床上,闭上眼睛,乖乖地“休息”。我挣扎着,抗议着,可终究还是没能逃过这一劫。如今这书里讲的,不就是换了个更文艺的说辞,重演当年我妈的“老把戏”吗?难道我们这些成年人,就真的像小孩子一样,需要别人来一遍遍地提醒,才能意识到休息的重要性?
接着往下看,“如何在冬日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休息方式”。作者洋洋洒洒地写了几千字,从泡温泉到打坐冥想,从蜷在沙发上看书到独自去郊外散步,各种花样应有尽有。可我仔细一琢磨,这不都是些老生常谈的招数吗?泡温泉,那得先有那闲钱去消费,还得碰上个好天气,不至于在寒风里瑟瑟发抖地排队等着入场;打坐冥想,我试过几次,可每次还没坐稳,脑子里就乱七八糟地冒出一堆念头,一会儿想着待会儿要去超市买啥菜,一会儿琢磨着那件拖了很久的工作得赶紧处理,哪能像书中描绘的那样,瞬间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?至于蜷在沙发上看书,那得有本能让我真正沉浸其中的好书才行,可如今这书市里,好书难觅,大多都是些花里胡哨、华而不实的玩意儿,读起来味同嚼蜡,哪能让我安心休息?去郊外散步就更别提了,这冬日里,郊外的风那叫一个刺骨,走不了几步,就得缩着脖子往回跑,哪有啥疗愈可言?
再往后翻,“冬日休息中的饮食搭配”。作者说,休息时得吃点营养丰富又清淡的食物,比如蒸南瓜、清炒菠菜、小米粥之类的。我寻思着,这不就是把日常的健康饮食理念,硬生生地套在休息这个概念上吗?就好像在说,你得先把自己喂得舒舒服服的,才能更好地休息。可问题是,我身边那些胖乎乎的家伙,天天大鱼大肉的,也没见他们就不休息了呀?反倒是我那些为了减肥,成天吃着水煮菜、喝着白粥的朋友,一个个累得跟条狗似的,哪有啥精神头去享受休息?这饮食搭配跟休息之间的关系,难道就真有书中说得那么玄乎?
书中还有一章专门讲“冬日休息时的环境营造”。作者建议,要拉上厚厚的窗帘,把房间布置得温馨舒适,点上香薰,放上轻柔的音乐……我读到这里,差点没笑出声来。这不就是把酒店里那些高级套房的配置,搬到咱自家卧室里来了吗?拉上窗帘,那要是赶上个连续阴天,屋里岂不是跟个黑窟窿似的?点香薰,那味道要是不对劲儿,不就成了一场小型的“毒气袭击”?放轻柔音乐,我家那熊孩子,没准儿听着听着就兴奋得上蹿下跳,把这休息的氛围给破坏得一干二净。这环境营造,听着是挺美,可操作起来,那难度系数,简直比登天还难。
书的最后,还附上了一堆“冬日休息的注意事项”。比如,休息时别玩手机,别胡思乱想,别被外界干扰……我瞅着这些,心里那叫一个感慨。这不就是把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“应该做”“不应该做”的事儿,给重新包装了一下,然后当成了休息的“秘籍”吗?可问题是,这年头,谁还没个手机啊?不玩手机,那我跟朋友之间的联系咋维持?胡思乱想,那是因为我心里有事儿啊,不是说不想就想停下来的;至于外界干扰,我这住的可是个热闹的小区,隔壁装修的、楼下跳广场舞的,哪一样能让我安生?这注意事项,听着是挺贴心,可落实到实处,那简直就是Mission Impossible(不可能完成的任务)。
合上这本书,我长舒了一口气。这《适当休息的艺术:冬日里的自我疗愈》,说到底,不就是一本披着文艺外衣的“废话大全”吗?它把一些我们早已知晓的生活常识,给重新组合、包装了一番,然后美其名曰是“艺术”“疗愈”。可生活哪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套路?休息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不就是累的时候,找个地方躺一躺、睡一觉;烦的时候,出去走一走、散散心这么简单的事儿吗?非得搞得这么复杂,搞得好像只有按照书里的那套“标准流程”来,才能算得上是真正地休息,这不就是在为难我们这些普罗大众吗?
不过话说回来,这书倒也并非一无是处。至少它提醒了我们,在这忙碌的冬日里,别忘了偶尔停下脚步,哪怕只是短暂地歇一歇。只是,咱别把这休息搞得那么高大上、那么复杂化,就简简单单地,跟着自己的心意来,累了就歇,烦了就散散心,这样不也挺好吗?